很多人会关注自己的脸、手、脖子……
却很少有人会仔细观察自己的脚。
在被问及对脚的了解时,
得到的答案大多浮于表面:胖、瘦、厚、薄,
明显有足部疾病的能说的多一些,
例如我的大拇趾很凸,不能穿高跟鞋。
可以说,大部分人跟脚的关系是——
最亲密的陌生人。
根据研究可知:
东方人脚掌宽大且厚、呈直线型;
大脚趾与其他四趾稍微呈八字形,脚趾短而肥;
后跟弧度平顺、圆滑;
脚背曲面从腕部下滑时,在跗骨部位像山峰一样高隆起来;
脚型总体上短小、显肥。
中国人并非都土生土长,
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迁移。
虽然经过多年的融合、进化,
仍旧有部分中国人保留迁移地人种的脚型特征,
导致一部分人的脚型跟“标准脚型”形成差异——
更肥、更短、或者更瘦、更长。
中国儿童也符合上述特点。
虽然大部分为标准脚型,
但仍旧有一定比例的儿童脚型偏瘦或偏胖。
由于技术、成本等各种原因,
很多制鞋企业只推出标准鞋型,
而脚偏瘦和偏胖的宝宝只能选择小一码和大一码的鞋子,
让自己的脚“屈就”于鞋。
这样的“削足适履”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无奈,
但并不利于儿童足的健康发育!
对于瘦脚宝宝来说,窄型鞋会更加贴合双脚。
步行时脚趾不会前冲,有利于保护足弓、提升鞋子的稳定性。
对于胖脚宝宝来说,宽型鞋使脚感更加舒适。
因为儿童的脚感差值较小,
无法为了美感而忍受比脚跖围小的窄鞋子。
如果强行将脚塞入窄小的鞋子里,
不仅穿着不舒适,步行困难,
还会阻碍儿童足部的正常发育。
由此可知,为了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,
制鞋企业一定要提供多种鞋型,
这样才能改变一部分孩子“削足适履”的现状。